管教的收與放

2009091416:14




【snow's talk
最近
聽到週遭的親友說
我們對小孩子
太過於嚴格
是這樣嗎??
在我的心裡打了一個大問號


嚴格的標準是什麼??
我想~~因人而異
初聽到這些耳語
內心其實是五味雜陳
滿滿的思緒湧入
滿滿的情緒發出


 用心度
對於小孩的照料
不論生活起居開濶視野
甚至於個性培養知識養成
不敢說我的方法對
不敢說我的效果好
但敢說我絕對用心


用心的父母
是跟著小朋友在互相找尋
最佳的相處模式
不用心的父母
是用大人的角度
去左右小朋友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的用心度跟我一樣
你的指教我百分百虛心接受
因為你是站在感同身受立場而說


 同理心
我常說
一個小孩用一倍的精神照料
兩個小孩絕不是倍數的精神可以應付
而是平方甚至三次方N次方的付出


家中有多個小孩的父母一定知道
每個小孩的個性皆不同
若父母要因材施教
勢必得更加用心去了解
每個小朋友的差異性


關於因材施教
我要學習之處還很多
我還沒找到最適方法
但我敢大聲說
我一直在努力中


如果你很了解照顧兩個小孩的辛苦
如果你能體會因材施教的難度
你的指教我百分百虛心接受
因為你是以過來人身份立場而說


 投入度
一天24小時
一週七天
跟老公上班時間錯開的關係
我跟小孩醒著相處的時間
是天天
且從早到晚


從起床開始
送上學;接放學
吃晚餐/洗澡/寫功課/陪玩
直到就寢
全是我一人包辦
撇開家事不說
我還得去面對小孩的各種情緒
試問
我是聖人嗎?
我沒有私人情緒嗎?


這種投入度
聖人都不一定受的了
更何況
我只是個~平凡人


如果你只是個下班抱抱小孩;玩玩小孩
如果你只是個偶爾心情爽幫忙照顧小孩
如果你只是個突然想到帶家人出去走走
那請你多想想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小孩身上
照顧
本質完全不同


如果你的投入度跟我一樣
你的指教我百分百虛心接受
因為我也佩服你的投入程度


 教與養
養兒方知父母恩
在教養小孩的這六年裡
感受良多
"教"與"養"完全是兩碼子事
養很容易;教卻很難
"教"是等比級數的付出等比類似"乘法"概念)
"養"是等差級數的付出等差類似"加法"概念)


隨著小朋友年齡的增長
父母要跟著學習的越多
要學著怎麼跟小孩互動
要學著去體會小孩情緒
最難的是
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隨小孩起舞


現在的小孩可不是像以前一樣
只要餵飽就好
一歲小孩跟三歲小孩的管教方式上
也不盡相同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著兩個三歲及六歲小孩
如果你跟我一樣時時刻刻注意管教問題
你的指教我百分百虛心接受
因為表示你有相同的情況;卻有不同的方法


  反省
親友說~我們對小孩太嚴格
我該反省
我將對小孩嚴格的一面外露了
雖然小孩有自己的思考與想法
但某種程度的嚴格及要求
我仍覺得是必要的
愛之深責之切
千古流傳之語必有它的道理在
為了"規距"兩字
在我們家有些事是必需要遵守的
但我會改進的是
管教是鎖在門內要做的事
在門外~我會放


親友說~我們家小孩不快樂
我該反省
明明我覺得我家小孩很快樂的
為什麼會讓人家覺得不快樂呢


而所謂快樂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放任不管教就是快樂
很抱歉,我做不到
如果隨心所欲就是快樂
我自認,我有給小孩空間
只是
我所給的空間你沒看到而已
而你看到的是
我沒法放任不管
於是乎
就認定我家小孩不快樂
只能說
我們彼此對快樂的定義不同罷了


親友說~我們家小孩會為了某種利益而有所為
我該反省
我真的該反省
或許我所給予孩子的"利益"
會帶給孩子錯誤的觀念
我會改進;我會注意
我會再尋求更好的方式
為這個家建立"規距"


為了利益而有所為
這不就是人性
而我真正該注意的是
所謂的利益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而不是不准人性的產生
為了一顆糖而趕快把飯吃完
為了看電視趕快把功課寫完
為了出去玩要先把玩具收好
我認為這些"利益"都是規距養成的"動力"
只是"利益"程度的拿捏
取決於管教者能接受的範圍


 真心話
老公說
因為是親人及知心好友
才會說出真正感受
老公說
我將別人的指教
當成是批評


或許吧
因為覺得自己的用心
別人看不見
因為覺得自己的辛苦
別人沒法體會
因為覺得自己的付出
別人一語就推翻


我不是要歌頌一個當媽媽的成就
我只是沒法承受自己的用心、苦心、愛心被抺殺
有些事真的不足為外人道也
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我感謝這些親友
讓我再一次重新思考
修正我對小孩的相處模式
我感謝這些親友
讓我老公也正視小孩管教問題


當下的我確實不快
事後的我確獲益不少
有些事不吐不快
現在
心情舒暢多了
謝謝

~The End~